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校教育质量稳中求升”为追求,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太仓市教科研中心的新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南,坚持“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提质”的原则,唱响学校“田园学堂”品牌,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建设“活力科研”工程,扩大学校教育影响力,逐步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提升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这包括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够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同时,提供必要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应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展开,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包括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同时,对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经验和策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申报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同时,注重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应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交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应用。
4.构建高效科研实践体系:构建高效、科学的科研实践体系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科研合力;此外,还应注重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教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5.关注学生发展与成长:教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应始终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特点和成长规律;同时,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力。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知识储备与更新
1.深入研读经典著作:3月各教研组深度研读《新课标》,把课表对应学科教学的重点进行摘抄记录;4-5月青年教师再读《名师课堂内核》和《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在双轮驱动团队中进行反思与答疑。
2.关注学术前沿:订阅各学科的权威学术期刊、关注知名学术网站和专业领域的社交媒体账号等,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以便在科研选题和研究方向上紧跟时代步伐。
3.跨学科学习: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拓宽知识视野,融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激发科研创新灵感。能在4月开展一次科教融合课堂展示,同时依托校特色培训项目“双轮驱动”拟在5月安排一次外聘专家精彩科教融合课堂展示。
(二)掌握科研方法与技能
1.参加科研方法培训: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6月安排一次专家科学学科知识讲座)或集团内以及其他级别举办的科研方法培训课程,系统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优秀科研经验:鼓励老师主动与本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建立联系,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或者通过邮件、在线学术社区等方式请教问题,借鉴他们的科研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
1.从小型项目做起: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从小型的校内科研项目做起,逐步积累科研经验。
2.亲身体验科研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身体验科研的各个环节,包括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成果总结与推广等,以提高科研操作技能。
现在学校有省学会劳动课题《全域视野下城郊小学浸润式劳动育德的实践研究》、省规划科学课题《基于湿地生态图景的小学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研究》、太仓市规划德育课题《小学生生命潜能笔记的开发研究》。
(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1.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数据库访问权限、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科研资源,确保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2.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交流,为教师搭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3.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根据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组建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激发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
1.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学校或教师所在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
2.鼓励质疑现有理论: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鼓励教师敢于质疑现有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只有对既有知识不断提出疑问,才能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创新点。
(六)立足教学实践挖掘创新点
教师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从实际情况中挖掘科研创新的切入点。例如,观察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新表现、新问题,以此为基础开展关于线上教育效果评估、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