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研讨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聚焦项目化学习评估,共探湿地生态教育新径

——金仓湖小学课题组研讨活动圆满举行


为深入推进“基于湿地生态图景的小学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研究”课题,精准评估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提升教学质量,4月25日,金仓湖小学课题组开展了以“水生植物的秘密——水生植物的茎和叶”为主题的观察量表研讨设计活动,课题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探教学评估新方法。

一、精准把脉,明晰量表设计维度

活动伊始,课题负责人王惠强老师深入剖析课题研究背景与目标,强调观察量表对项目化学习成效评估的重要意义,明确本次研讨聚焦科学探究、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跨学科与实践能力三大核心维度。

在科学探究维度,教师们围绕假设提出、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指标展开热烈讨论。李老师结合学生可能的假设案例,提出关注假设的探究性与逻辑性;王老师则从实验变量控制角度,强调观察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在生态素养维度,刘老师指出学生操作应轻柔、尊重自然,陈老师建议将观察任务与湿地保护目标紧密相连。跨学科实践维度中,孙老师提出整合数学、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周老师强调规范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二、集思广益,细化量表指标标准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不断细化各维度指标的观察要点与评分标准。以科学探究维度中的数据处理能力为例,经充分讨论,确定了从数据记录规范性、处理方法合理性、,使评估更具可操作性。

在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培养维度,教师们从学生操作轻柔度、湿地保护意识、生态图景构建能力等方面制定详细标准。如湿地保护意识指标,根据学生对观察活动与湿地保护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际保护行为,划分不同评分等级。跨学科与实践能力发展维度则围绕学科整合、实践操作、长周期任务衔接能力等指标,明确具体评估要点,确保量表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能力发展。

三、模拟实践,优化量表科学实用

为检验观察量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教师们选取模拟观察数据,分组进行模拟评分。在模拟过程中,大家认真记录评分情况,积极反馈遇到的问题。针对部分指标表述模糊、评分标准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课题组教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观察量表进行反复修改完善。

经过多轮研讨与优化,一份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观察量表最终成型。该量表三大维度权重分配合理,科学探究与思维发展维度占 40%,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培养维度占 30%,跨学科与实践能力发展维度占 30%,为后续研究课的教学实践与评估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展望未来,赋能教学评估发展

活动最后,课题负责人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充分肯定教师们的积极参与与专业贡献,并对后续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未来,课题组将把优化后的观察量表应用于“水生植物的秘密——水生植物的茎和叶”主题研究课教学实践,收集学生表现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实践反馈持续改进量表。同时,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加强教师经验交流,不断完善评估体系,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为湿地生态教育注入新活力。

此次研讨活动是课题组在项目化学习评估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为后续教学实践与评估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湿地生态教育的推广贡献力量。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湿地生态图景的小学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研究

课题类别

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B-b/2024/03/20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25425

研究主题

交流研讨设计观察量表

所要解决问题

1.诊断量表效能:分析现有观察量表在课堂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与诊断精准度

2.聚焦教学痛点:挖掘量表应用中暴露的教师执行障碍与学生发展瓶颈

3.构建改进方案:形成可推广的量化-质性结合评价体系与配套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讨论法





(一)开场与目标阐述

1.主持人开场:课题负责人王惠强老师作为主持人,简要回顾课题研究背景与本次研究课主题,强调观察量表在评估学生项目化学习成效中的关键作用,引出本次研讨活动的核心目标。

2.目标解读:主持人周莉莉老师详细解读活动目标,明确本次研讨将聚焦于科学探究、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跨学科与实践能力三大维度,细化观察量表指标,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

(二)维度与指标研讨

1.科学探究与思维发展维度(A

1)假设提出能力(A1

§ 胡老师提出,在“水生植物的秘密”主题中,学生可能基于观察不同水生植物茎和叶的形态差异,提出如“茎中空结构是否有助于植物在水中保持漂浮”等假设。观察时,需关注学生假设是否基于具体观察,是否具有可探究性。

§ 讨论与完善:经过讨论,确定该指标观察要点为:假设是否基于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是否清晰明确、具有可验证性。

2)实验设计能力(A2

§ 章老师分享,在实验设计环节,学生需考虑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中空茎与实心茎植物对比)、控制变量(如水深、光照等)。观察要点应包括实验步骤的合理性、变量的控制情况等。

3)数据处理能力(A3

§ 耿老师强调,数据处理不仅要求规范记录数据,还需进行合理分析,如计算平均值、误差范围等。观察时应关注学生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2.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培养维度(B

1)生态素养认知(B1

§ 管老师指出,在观察水生植物时,学生应遵循“观察即研究”的原则,轻柔操作、减少对植物的干扰。观察要点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轻柔、是否尊重自然环境等。

2)湿地保护意识(B2

§ 陈老师提出,学生应将观察任务与湿地保护目标相联系,如避免破坏水生植物栖息地、不随意丢弃垃圾等。观察要点为学生是否在活动中体现湿地保护意识。

3)生态图景构建能力(B3

§ 叶老师认为,学生应能将单株水生植物观察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关联,如思考植物茎和叶结构对水质、栖息地的影响。观察要点为学生能否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问题。

3.跨学科与实践能力发展维度(C

1)学科整合能力(C1

§ 教师发言:姚老师建议,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应结合数学(如测量茎和叶的尺寸、统计数据)、美术(如绘制植物结构图)、语文(如撰写观察日记、报告)等多学科知识。观察要点为学生能否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

2)实践操作能力(C2

§ 周老师强调,学生需规范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尺子、水捕网等)完成观察任务。观察要点为学生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与准确性。

3)长周期任务衔接能力(C3

§ 王老师提出,学生应将当前观察任务与前期数据、后期任务有效衔接,如根据前期观察结果调整后期观察重点,将观察数据用于植物分布图绘制等。观察要点为学生任务衔接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三)总结与后续安排

1.活动总结:主持人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强调观察量表设计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次研讨取得的成果,即形成了一份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观察量表,为后续研究课的教学实践与评估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后续安排:明确后续工作安排,包括将优化后的观察量表应用于研究课教学实践,收集学生表现数据进行分析;组织课题组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反馈,对观察量表进行持续改进;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观察量表使用经验与心得,不断完善评估体系,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四)活动反思

1.优点:本次研讨活动组织有序,教师参与度高,讨论充分深入,能够紧密结合课题研究目标与主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观察量表。

2.不足:在模拟使用环节,部分教师对观察量表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偏差,导致评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后续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确保观察量表的一致性使用。

3.改进措施:在研究课教学前,组织专门的观察量表使用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示范等方式,帮助教师准确理解观察量表各项指标与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评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本次围绕“水生植物的秘密——水生植物的茎和叶”主题的观察量表研讨活动,成果显著。

观察量表体系科学完备,维度划分合理精准,涵盖科学探究、生态素养、跨学科实践三大维度,与课题目标和主题教学需求紧密契合;指标设定细致可行,每个维度下细分具体指标,明确观察要点与评分标准;权重分配科学合理,突出科学探究核心地位,兼顾其他能力发展。

教师研讨达成深度共识,理念认知高度统一,明确观察量表的关键作用;使用方法精准掌握,能依据量表对模拟数据合理评分;改进方向明确清晰,将针对问题持续优化量表。

后续实践应用方向明确,量表将全面应用于研究课教学,规范评估流程,提升教学质量;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研讨优化量表;加强教师经验交流,推广活动成果,为其他学科或主题项目化学习观察量表设计提供参考,推动学校项目化学习教学发展。

物化成果

1. 形成了《“水生植物的秘密——水生植物的茎和叶”项目化学习观察量表》,涵盖科学探究与思维发展、生态素养与责任意识培养、跨学科与实践能力发展三大维度,包含 9 个具体指标及详细评分标准,明确了各维度权重。

2. 课题组教师对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使用达成共识,为后续研究课的教学实践与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金仓湖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