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课题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6-24 点击数:

《湿地探秘启新程,项目学习促成长——金仓湖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活动》


近日,金仓湖小学围绕《基于湿地生态图景的小学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章漪雯老师执教《湿地探秘——螺的生态世界》,课题组全体老师参与观摩研讨。

课堂上,章老师将学生带入神秘的湿地世界,引出螺这一探究主角。在知识讲解环节,她结合实物标本与图片,深入浅出地介绍螺的形态、习性及在湿地生态中的作用,还巧妙融入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小组探究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分成小组,利用放大镜、培养皿等工具,仔细观察螺的外形、运动方式,并探究螺对不同水质的适应性。章老师穿梭于各小组间,耐心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自信上台,分享实验发现与体会,其他同学积极提问交流,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课后,课题组老师依据观察量表,从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参与度等多维度对课堂进行深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同时,也提出在知识讲解中增加互动环节、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等宝贵建议。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收获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知识,提升了实践能力,也为课题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学校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开发更多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湿地生态图景的小学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研究

课题类别

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B-b/2024/03/20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金仓湖公园

时间

2025年619日

研究主题

以《湿地探秘——螺的生态世界》课程为例的课堂现场展示和课堂观摩活动

所要解决问题

1.知识整合问题:如何将湿地生态系统中螺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螺在湿地生态中的作用,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学习。

2.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了解螺的生态特性。

3.学习持续性问题:长周期项目化学习容易因时间跨度大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下降。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对湿地生态及螺的研究兴趣,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





(一)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章漪雯老师围绕湿地生态中螺的生态世界,结合小学科学、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设计了一份详细的《湿地探秘——螺的生态世界》教学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各环节的活动任务。

材料准备:准备与螺相关的实物标本、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培养皿、水质检测仪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观察量表设计:课题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设计了一份针对本节课的观察量表。量表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教师教学策略有效性、实践活动设计合理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二)课堂实施

情境导入: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湿地生态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螺,引发学生对螺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湿地探秘之螺的生态世界。

知识讲解与探究活动

知识讲解:结合图片和实物标本,章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螺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小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份实验材料,开展关于螺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察螺的外形、运动方式,探究螺对不同水质环境的适应性等。在活动过程中,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完成探究活动后,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实验成果,分享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提问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总结与拓展:章老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螺在湿地生态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及螺的影响。最后,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湿地生态,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三)课后研讨

观察量表分析:观摩老师根据观察量表记录的数据和情况,对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紧凑,实践活动设计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构建中来;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长周期项目化学习规划讨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围绕长周期项目化学习的规划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在后续的项目化学习中,可以以螺的研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湿地生态探究活动,如调查湿地中螺的种类和数量变化、研究螺对湿地水质净化的作用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四)活动思考

学科融合的有效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学科融合在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将科学、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到湿地生态及螺的研究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更多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中提升能力。

实践活动的价值:实践活动是长周期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环节。本节课中的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安全管理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实践活动,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学习动力的维持:长周期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后续的长周期学习过程中,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展示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科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将科学、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到《湿地探秘——螺的生态世界》课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螺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用文字记录观察结果、用绘画表达对湿地生态的理解,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这表明在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中,学科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节课中的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然而,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加强教师的指导,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多元化评价和激励机制能维持学生学习动力:通过观察量表记录、问卷调查以及课堂上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到了关注和认可。同时,设置课后拓展任务和鼓励学生在后续的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这表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维持学生在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长周期项目化学习需要系统规划和持续跟进: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后续讨论,我们认识到长周期项目化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单节课的教学,而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持续的跟进。在后续的学习中,要围绕湿地生态主题,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研究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同时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物化成果

1.教学设计文档:详细记录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各环节的活动任务等。这份教学设计不仅为本次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也为其他教师开展类似的长周期项目化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有助于推动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2.学生在完成小组探究活动后,撰写了关于螺的生态世界的探究报告。

3.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学生以螺和湿地生态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4.教学效果分析报告:基于观察量表记录和问卷调查数据,课题组撰写了教学效果分析报告。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金仓湖小学版权所有